一、天然材料的分類及包裝的再生性
(一)天然材料包裝的含義及分類
所謂天然材料包裝是天然材料在產品包裝上的功能應用。天然材料具有材料的性能、純度的偏差大;地域性強,材料的形狀、性能不一等特點,因此針對不同地域或特點的產品應選擇不同類型的天然材料。根據其固有的特點,天然材料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天然金屬材料――自然金(幾乎只有自然金);(2)天然有機材料――木、竹、草、皮、毛、角、骨等來自植物界與動物界的材料。(在充分保持天然材料個性與品格的基礎上使之亦適用于單一品種大批量的產品,能更好地為設計師所利用。);(3)天然無機材料――大理石、花崗巖、粘土等。(具有很高的抗壓強度,良好的耐久性與耐磨性,資源分布廣,便于就地取材。但巖石的性質較脆,抗拉強度較低,表觀密度大,硬度較高,開采加工比較困難。)
(二)包裝設計的再生性
包裝設計得再生性研究就是要在包裝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包裝結構及其材料的可再生性,探討包裝設計對指導人們在包裝垃圾再生性方面的可行性研究。采取調整包裝設計和改善包裝結構的方法,用創新性的包裝設計語言指導人們改變包裝觀念,利用多功能包裝設計和重復使用與回收利用,最終實現包裝設計再生的可行性結果。
二、實現天然材料包裝的再生性研究的方法與策略
(一)將減法運用到設計中,簡化設計
1.減少原料和能源的使用量
現在包裝材料的消耗占材料總量的比重較大,每年產生的大量的包裝廢棄物產生。紙質材料、有機材料、紙質材料、可食用材料、可降解材料、可回收材料等已成為包裝材料的首選,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條件。(1)發現材料之美,充分發揮天然材料無毒害綠色可降解的天然優勢。例如:竹子、竹葉。它們堅固、耐用并且輕巧種植面廣,取材方便;(2)表現材料之美,材料用量減少化。善于發現材料本身固有的美并加以展現,是中國傳統包裝設計的精華。在資源匱乏的現代社會,為了更加持續穩定的發展社會經濟,不僅要選擇可降解的健康環保材料,更要節省材料用量,避免浪費。
2.簡化包裝設計的結構。包裝結構是產品包裝設計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技術方式。合理簡約的包裝結構不僅能有效保護商品,還能是原材料的使用量大大減少,緩解環境污染。很多妙趣橫生又環保節能的結構形式,如組合插接、鏤空透明、扣合對比等手法,不僅能有效保護商品,還能節約原材料,減少環境污染。
3.簡化包裝設計的形態。包裝的再生性要求包裝形態設計的簡約。簡化包裝形態不僅可有效的節省資源,而且方便運輸和回收。一方面滿足了現代人崇尚自然、回歸的本色,追求典雅簡潔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突出了綠色低碳、環保的概念。
(二)重復利用設計
1.提高包裝容器的使用率,實現重復利用。對于生產使用后的包裝可以進行重復使用,不僅節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而且減少污染,是實現天然材料包裝設計再生性的要求,能有效推進可持續發展順利進行。在日本,大多數牛奶的包裝都是有折痕線條的可壓扁紙包裝,喝完壓扁侯可以送去循環利用。這是一種環保的理念,這種可壓扁的包裝生產成本低廉,占用空間極少,方便循環再利用。
2.包裝設計的多功能化。充分挖掘包裝設計的其它用途物達到盡其用,實現一物多用的包裝設計即多功能的包裝設計。它即可以帶來更多用戶價值,也可以幫助制造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實現創收。
(三)可再生性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設計
1.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設計。一個成功的包裝設計必須考慮包裝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的環境可持續性,包括材料的提取、生產和運輸、丟棄、填埋和焚燒等。有些包裝在使用后無需經過處理就可直接利用,當然,直接利用廢棄物的時候需要一些技巧,以提高包裝“再生”的價值。
2.包裝廢棄材料的回收再循環設計。包裝的結局不應該是廢棄物,回收是一種態度,如果能將這種態度融入設計和生活中去,即使是一個紙杯,只要消費者有環保意識,就能找到回收利用的方法。將使用過的植物類天然材料包裝經過回收處理,可以成為廉價的造紙新原料。
設計本身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與行為發生碰撞的實踐過程,在社會發展與環境污染冰心的今天,如何通過設計創新來促進包裝的“再生性”,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不悖是包裝設計的重要方向。今天的設計師考慮的不僅是包裝本身的形體造型或色彩規劃,還需要涉及產品服務,使用環境等綜合問題。根據現狀,采取調整包裝設計和改善包裝結構的方法,養成重復使用設計、回收利用設計的生活習慣,是最終實現天然材料包裝再生利用的可行性結果重要途徑。